行业新闻

北魏和唐朝时期的佛像的区别和差异

  • 发布日期:2017-12-22 09:08
  • 阅读数:

  北魏和唐朝都是中国佛像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,这两个时期的佛像有很多的差异,北魏的大多是少数民族和佛教的结合体,而唐朝时候的佛像已经部分的中国化了,我们可以来了解一下它们的差异和区别。

  首先我们北魏时期佛像特征,总计有5种特点:

  1:头部多为磨光式或分绺式肉髻。
  2
:面相方圆,但略瘦,额头较宽,大眼横长。

  3: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,呈U型或V型对称分布,衣纹深刻线条隆起。
  4:佛像或坐或立于四足台座上,背光多呈莲瓣形。 
  5:头光为圆形,外面莲瓣一周。

  然后唐代的佛像特点确实以下的特点,总计有六点:

  1.面相饱满,头部为螺型或水波式发型,肉髻相对于隋代较为高耸,大耳下垂,神采稳重而又不失慈祥。

  2.身体比例匀称,结构合理,体态丰腴,丰满,袒露的胸肌起伏变化,写实性较强。

  3.体态天然舒展,具有很强的动态感。

  4.衣饰有通肩式,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,更多的是方领下垂式,衣料质感柔和轻薄。

  5.台座多为束腰式,有六角,八角,圆形或花口形底边。

  6.衣纹流利,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若台布,具时期特征。

  总体来说:北魏时期的雕像佛像浑圆,雕刻虽也细腻,但变化不多,中规中矩。且雕像的样貌虽慈善安详但不够柔和,还略带着北方少数民族的粗犷。唐代的雕像清秀,平稳,祥和,面部起伏自然,曲线和谐,变化多样,融入了中原民族的特征。

  北魏佛像更多的保留了天竺佛像的旧貌,唐代佛像更多的融合了华夏民族的文化特征和人种特点。
具体来说:唐代佛像人物体形、面容更丰满,造像的题材多取材于多文化融合的内容。
其实最主要的区别是前者秀骨清像,后者丰润圆满。

 这样的变化的来历是有原因的:
   因为在南北朝期间,因为人们经历了长期的战乱,国家不想在继续乱下去,并且统治者本身是少数民族,为了让社会更加安定,政府的提倡和保护佛教的发展,就这样,佛教迅速发展,佛造像艺术也如日方升。在此之前的佛像多表现神超自然的力量,突出无限法力。
   至北魏孝文帝时(公元471-499年在位),佛像已被改变为更贴近中国北方民族的面形,袒胸露臂也逐步为褒衣博带式佛装所替代。同时,北魏后期佛教造像追求风雅,秀骨清像,仪态万千。当时审美理想的表现是近乎病态的瘦削身体,不可言说的深意微笑,洞悉哲理的智慧神情,摆脱世俗的潇洒风度。这些恰是魏晋以来社会上层所追求向往的美的最高标准。
   至南北朝晚期,随着南朝艺术新风的影响,佛像造型由秀骨清像向丰满圆润转变,产生了大批身圆如柱、薄衣贴体的新式佛像,而山东青州造像正是这类佛教新像的典型代表。保利艺术博物馆所藏的一批青州北朝石造像,正是这一阶段的典型代表。
   唐代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全面昌盛,无疑促进了佛教的繁荣,这使佛造像艺术再迎新高峰。当时的佛像在艺术上追求成熟美,即雍容华贵、庄重典雅。于是佛造像一改南北朝时期的清瘦飘逸,转向丰满端丽,透露着圆润柔和的美。

  每个时期和每个朝代佛像都有一些变化,不过像北魏和唐朝变化这么大的还是比较少见的,比如,唐朝的佛像我们现代人去看实际上和我们现在的佛像差异不大,但是如果看到北魏的佛像,我们会发现,基本上所有的佛像我们都不太认识了,甚至完全不能认可那种方式的雕刻和加工方式。这就是文化对于佛像造型的影响。


返回 | 关闭

上一篇:唐代石雕佛像分布    |   下一篇:青石雕佛像艺术

金太稀,木易腐,水火无形,唯石文化可传天下。

版权所有: 福建惠安和之园林古建有限公司  All rights reserved    闽公网安备35052102000402   闽ICP备2022013653号-1  友情链接:阿里巴巴 | 和之石雕